00:00 / 00:00


创意描述
复制
杨青安的手指抚过族谱泛黄的纸页,老宅潮湿的霉味混着线装书特有的草木气息扑面而来。檐角铜铃轻响,惊起窗外银杏树上的雀鸟,金黄的扇形叶片打着旋儿飘落在摊开的宣纸上,正盖住"杨景明"三个工整的蝇头小楷。
这是爷爷临终前紧紧攥着的紫檀木盒里,最后一件未完成的遗物。民国二十六年修订的族谱在战火中残缺不全,爷爷用朱笔在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,墨迹沿着纸张皲裂的纹路晕染开来,像极了老人临终时手背上暴突的血管。
"太叔公杨景明,光绪二十四年卒于京。"青安轻声念出这行字时,屋檐恰好落下今冬第一滴冰雨。去年清明给爷爷扫墓,老人佝偻着背擦拭祖宗牌位的样子突然清晰起来——那时牌位架上分明有个空当,积灰的形状恰是长方形木座。
省档案馆的玻璃柜里,《时务报》缩微胶卷正在放映机里沙沙转动。青安隔着橡胶手套捏紧放大镜,1898年七月初三的报纸边角处,一则寻人启事突然让他瞳孔收缩:"寻通晓英日双语、擅机械制图之杨姓先生,维新书局存君译稿数卷。"落款日期正是族谱记载杨景明"病逝"的三天后。
"这是我们新接收的地方志手稿。"管理员搬来布满虫蛀痕迹的木匣,掀开时飘落的纸灰里夹着半张泛黄照片。身着洋装的青年站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蒸汽轮机前,胸前的怀表链与族谱盒里那枚残缺的瑞士表完美重合。照片背面褪色的钢笔字迹力透纸背:"明弟存念,吾辈虽败,星火不灭。"
冬至祭祖那天,二十七支红烛在新修葺的祠堂里摇曳生辉。青安将裱好的《时务报》复印件与老照片并排悬于中堂,族谱空缺处终于补上浓墨重彩的记载:"杨景明,字晦之,参与戊戌变法,以译介西学掩护康梁出京,殉于庚子年。"年轻人们举着手机扫描楹联上的二维码,民国版的族谱电子书在屏幕上缓缓展开,百年前的批注化作弹幕飘过——"四弟景明实未早夭,特此正本清源"。
瓦当上的积雪簌簌坠落,青安望着廊下嬉闹着用AR技术还原老宅旧貌的孩子们,忽然想起那个暴雨夜爷爷颤抖的手。老人枯枝般的手指划过族谱残缺处,浑浊的眼睛映着摇曳的烛火:"杨家的根不能断在我们这代啊。"
T2V-01-Director
提示词优化
720p
生成同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