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:00 / 00:00


创意描述
复制
你的孩子叫你“妈”还是“妈妈”?背后的变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…
原创
点击关注👉
贼娃
2025年05月25日 21:00
浙江
1.2万人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原本甜甜糯糯喊着“妈妈”的孩子,忽然改口叫“妈”了。这一声转变,看似无关痛痒,实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疏离。别小看孩子这一个字的改变,它反映了孩子对你态度、心理距离以及亲子关系温度。小时候,孩子总是粘着你、依赖你,一声声“妈妈”喊得天真烂漫、感情真挚。那时的“妈妈”,不只是称呼,更是一种依恋,是安全感的来源,是情感的港湾。可你是否注意到,当他开始叫你“妈”时,他也不再会撒娇要你陪睡,不再主动来分享学校的趣事,甚至不再轻易表达内心的情绪了?这其实是因为,孩子在青春期,会主动划出心理边界,试图摆脱“孩子”的身份,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。而这个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,就是语言上的转变。也许他不再叫你“妈妈”,只是因为成长;但更大的可能是,你们间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。
那一声“妈”里,可能藏着孩子的不满。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:父母苦口婆心讲道理,孩子却愈发冷漠;父母以爱为名安排一切,孩子却习惯用沉默回应。于是,情绪积压、关系紧绷,最后演变成了无话可说。叫你“妈”,很多时候不代表他不爱你,而是他不想再讨好你。当孩子每次开口都可能面临否定、训斥时,他会觉得沟通也是一种负担,于是,他便会开始用冷淡的方式和你保持距离。所以,懂教育的父母,都会放下“控制欲”,更多地去维系“联结”。因为,亲子关系从来不是谁压住谁的战场。
你不能因为生了他,就认为自己有资格干涉他的一切。
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操控和干预,而是尊重与理解。你越是试图掌控,他越想挣脱;你越是咄咄逼人,他越会沉默疏离。所以,孩子叫你“妈”,不是他在叛逆,而是在向你发出信号:他想被平等对待,想被看见和听见,而不是被教育和命令。当父母从“管理者”变成“同行者”时,孩子才愿意把紧闭的心门重新打开。想让他重新喊你“妈妈”,那就别总想着从嘴上教,而是要转变自我,从心里去暖……
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:1.学会闭嘴,有时比讲道理更有效你不是老师,不需要在家也讲“试卷讲评”。孩子犯错后,先接住他的情绪,再聊对错,才是教育的正确顺序。2.和孩子做朋友,而不是做领导试着放下“我是你妈”的权威感,多问问“你最近开心吗?”、“有没有什么我能帮你的?”这些开放性的话题,你会发现,孩子其实很渴望你的靠近。3.偶尔放低姿态,和孩子说“对不起”父母也会犯错,而能坦然承认错误的父母,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。学会服软、道歉,孩子才愿意和你讲真心话。4.用行动代替说教,用爱熨平隔阂哪怕一句“今天累不累?”、“我在你身边”,都能让那个只会叫你“妈”的孩子,重新找回对“妈妈”的依恋。
Hailuo 01-Director
720p
内容由AI生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