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川大家是否注意到,欧洲各国的对华态度,其实是有规律的,从南到北,亲华程度依次递减。南欧的对华态度,向来都比较温和。而西北欧,比如说,英国、挪威、瑞典,尤其是波罗的海小国,一路尾随狂吠,比它们的主人还卖力,就像一群3斤重的苍蝇,你不理他们吧,就围着你吐口水,如果你一掌拍过去,又脏了自己的手。我们井水不犯河水,它们怒从何来?现象背后隐藏了什么逻辑呢?让我从头道来。
这篇文章也是与我的朋友合作,他今年刚去了拉美、南欧,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。
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。
现实的利益考量。
天生的性格差异。
历史的宗教恩怨。
图片
现实的利益考量
西班牙和葡萄牙,简称「两颗牙」,位于伊比利亚半岛,欧洲的西南角。今年2月,作为一个球迷,我有幸拜访了这两个国家,美味的食物,灿烂的文化,晴朗的天气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葡萄牙人口约1000万。国家虽小,但影响力可不小,海外的葡萄牙语人口高达2.9亿,是其本土人口的29倍。原因在于,早在15世纪,葡萄牙开辟了大航海时代,在全球多个地方,如巴西,莫桑比克等建立了殖民地。该国人均GDP为2.6万美元,在欧盟内部排名较低,因此也被看作 「发达国家的守门员」 。
西班牙的人口为4700万,人均GDP约为3.1万美元,比邻居葡萄牙高一点。同样也是因为殖民的缘故,海外西班牙语人口高达6亿,是其本土人口的13倍。
总而言之,虽然这「两颗牙」体量不大,但影响力不可小觑,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。
图片
西班牙诺坎普球场
为度假而生的「两颗牙」
气候
2月份,北欧依然寒风凛冽,暴雪肆虐,人们被困在家中。与此同时,「两颗牙」确有着温和的地中海气候,阳光灿烂,很适合度假。因此不少英国、北欧、德国等国家的游客像候鸟一样,成群结队地来此度假,享受着明媚的天气和美味的食物。
语言
在「两颗牙」不用担心沟通问题,当地年轻人的英语水平不错。此外,大多数旅游从业者也都会英语。
美食
欧洲的发达指数,从北到南依次递减,欧洲的美食指数,从北到南依次递增。上帝对欧洲人是公平的,有钱和会生活,难以两全。整体上,欧洲的美食,第一梯队都在南欧,比如法国、意大利和「两颗牙」。
图片
西葡当地的美食制作方法与中餐比较像,同时也有海鲜等食材,所以菜品种类比较丰富。葡萄牙海鲜烩饭,味道鲜美,加上税一共20欧元。但本地普通百姓的月薪才1000~1500欧,这个价格对他们来说并不便宜,所以,饭馆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外国游客。
总之,明媚的阳光,廉价的美食,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,让伊比利亚半岛成为全球最具旅游竞争力的地方之一。
欧洲现状
西欧:工业+技术。
德国、法国、荷兰等具有高新技术的国家都位于中西欧地区,这里是全欧洲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。他们通过高新技术的垄断(如汽车,光刻机,化工等)取得巨额利润,产生大量高新岗位,从而带动多数人致富。
北欧:资源+产业。
有的资源丰富,如挪威,有些工业发达,如瑞典芬兰,凭借技术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品牌(宜家,诺基亚等),构筑了牢牢的护城河。
东欧:劳力+市场。
而东欧则扮演了提供资源和劳动力的角色。由于经济水平与西欧有一定差距,收入偏低,很多人出国打工。西欧的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成本,也转移了一些低端产业到东欧国家。比如德国的汽车产业有很多零件工厂都在波兰。另外,东欧人口众多,也成了西欧工业品的市场。
南欧:旅游+农业。
北欧富裕国家,往往缺少阳光,每到假期,人们喜欢往南欧跑。于是「两颗牙」就成了有钱人的后花园。与此同时,「两颗牙」气候温和,阳光充足,适合发展特色农业,他们向其他欧洲国家提供农业产品,比如各种绿叶菜、西红柿、橄榄油、葡萄酒等等。
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,我们和西北欧就是一种竞争关系,蛋糕就一个,争抢过程中,难免矛盾。但我们和南欧,产业完全互补,他们需要游客,我们需要度假,他们要出口农产品,我们有巨大的市场。大家做生意赚钱,哪来的矛盾?
北美、西北欧,加起来人口也不到中国的一个零头,发展旅游业,关键就是人,橄榄油火腿要卖得出去,关键也是人,「两颗牙」不靠中国靠谁?
Hailuo 01-Director
提示词优化
720p
内容由AI生成